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韩晓玲
“乡亲们把我当自己人,我也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五一”期间,谈起在乡镇挂职服务近一年来的经历,华中师范大学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医师王胜强感叹收获良多:在基层服务乡亲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历练。
作为湖北省第十三批“博士服务团”成员,王胜强于2024年6月赴仙桃市陈场镇卫生院,挂职服务一年。他走遍了全镇34个村卫生室,为乡亲们提供医疗服务、开展健康宣传。

把问诊桌“搬”到村头地垄
3月中旬的一个清晨,仙桃市陈场镇蔡桥村的一处农家小院,王胜强前来入户随访。75岁的李爹爹拄着拐杖迎了出来:“王医生这么早就来了!”王胜强关切地询问李爹爹最近身体怎么样,老人连连点头:“好多了!谢谢王医生经常上门来看我。”
王胜强初到陈场镇时,发现这里虽已建起宽敞的新卫生院,但很多村民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老人仍存在看病难的问题。于是,他把问诊桌“搬”到村头地垄上、农家小院里,走村串户,与乡亲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健康情况和需求。
李爹爹患有高血压和关节炎,平日行动不便。有一次村医上报说李爹爹头晕胸闷、腿疼加重,王胜强提着医药箱上门为老人做检查,耐心讲解服药和日常饮食起居的注意事项,并叮嘱老人孙子要“监督”爷爷按时吃药。经过一段时间随访管理,李爹爹的血压逐渐稳定,关节疼痛通过针灸理疗也缓解了不少。
针对全镇不少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这一情况,王胜强和镇卫生院的同事们一起建立了农村慢病台账,实行“一户一策”的健康管理模式:为每位慢病老人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定期电话随访或入户随访。独居老人无法出门时,他上门诊疗;农忙时节,利用晚上或周末时间随访。

手把手为当地医生传授技术
王胜强了解到,陈场镇卫生院成立了中医理疗科,但许多村民了解不多。这位年轻的中西医结合科医生决定发挥专长,让老百姓能享受简便价廉又可靠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王胜强在镇卫生院开设“中医特色门诊”,每天为患者把脉问诊、针灸推拿。55岁的张大伟受风湿性关节炎折磨多年,王胜强仔细查体后,运用“小针刀”松解了他膝关节的粘连,又配合针灸和中药熏洗,为他进行了综合治疗。短短几周后,张大伟的膝盖肿痛明显消退,见人就夸中医手段管用。

为了让“土方法”发挥更大作用,王胜强手把手将中医适宜技术传授给当地医生。他利用业务学习会,为镇卫生院和各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举办针灸、推拿等技能培训班,详细讲解示范针刺的手法、拔罐的火候、艾灸的穴位等要领。
陈场镇丰实垸村的张医生说:“王医生教会了我们针灸推拿。村民说,在家门口就能扎针灸,方便得很!”

义诊宣教在乡间传播健康知识
“不能光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还得提高乡亲们的健康意识。”为此,王胜强在医疗服务的同时开展健康宣教,策划了十多场义诊和健康教育活动,把健康知识送到田间地头。

今年3月14日,王胜强联合仙桃市和华中师范大学有关单位在陈场镇莫沟村举办了一场大型义诊暨健康宣传活动。量血压、测血糖、健康咨询……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医院的多位专家同台义诊,村民们很高兴:“就在家门口,城里的医生为我们看病!”健康知识讲座也吸引了村民围坐聆听,王胜强讲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预防要点,现场演示穴位保健操、小儿推拿等。活动免费赠送上百盒家庭常备药品、发放500余份健康宣传手册,村民们竖起大拇指:“不光为大家诊病治病,还教大家如何防病。”
王胜强依托在高校工作的资源推动“医教融合”,牵线华中师大体育学院等单位。多名研究生来到当地小学开展体育支教,带来趣味运动课程,引导孩子们养成体育锻炼习惯。针对孩子视力下降、姿势不良等问题,支教团队还设计了结合眼保健操、啦啦操的“校园健康微活动”。
看到村民们病愈后的舒心笑容、孩子们欢快喊“王老师医生”,王胜强深刻体会到身为医者的责任感。(受访者供图)
(转自湖北日报:“博士服务团”成员王胜强:从“校医”到“村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