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于《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
作者简介:邵彦涛,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智库特聘研究员。
摘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扎实开展新时代文化统战工作。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统一战线原理,回答统一战线“为什么能”的问题;要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挖掘统一战线智慧,回答新时代统一战线“如何更能”的问题;要用文化统战巩固和发展两个范围的联盟,回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统一战线“怎样才能”的问题。要以文化赋能新时代统战工作,用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激活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深层次的力量,不断筑牢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统战 “两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百年历史经验研究”(21BDJ105)、华中师范大学2024年度统一战线专项调研项目“‘生生哲学’蕴含的统一战线工作原理及其智慧”(CCNU24TZ009)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统一战线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2]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自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不断筑牢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汇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一、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扎实开展新时代文化统战工作
以先进文化团结人民、凝聚思想共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指向和实践要求。新时代新征程,要善于运用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激活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深层次的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思想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力加强文化统战建设
统一战线工作的首要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发展的根本保障。这既是统一战线发挥强大法宝作用的历史经验,也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必然要求。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统一战线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方位强化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统一战线呈现出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3]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就是要坚持举旗定向、守正创新,落实政治责任,勇于改革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文化统战与文化建设往往不可分割。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坚定不移将党的领导贯彻到文化统战工作的全过程,确保文化统战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立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新使命,主动加强对统一战线领域事关文化事业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要将文化统战纳入大统战工作格局当中,纳入统战工作领导小组重要议事日程,确保文化统战工作有序推进。通过广泛团结文化界党外人士,积极引导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为文化改革发展建言献策,进一步增强文化统战工作的实效性与影响力。
(二)坚持“两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统战的新优势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弘扬多元一体、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道德规范与交往准则。“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和衷共济”等文化基因与统一战线的工作宗旨和实践逻辑内在契合,能够为新时代统战工作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先祖就认识到“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但同时又抱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宽广胸怀。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各民族都认同并追求“中华大一统”,秉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原则而和谐共处,执政者将“大一统”和“因俗而治”相结合,百姓则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方式和谐相处,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新时代统战工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双向赋能”的紧密联系。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要在“第二个结合”的新的思想解放中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效贯通起来,以文化提升统一战线的感召力,以文化统战赋予文化传播以时代意义。推动大统战工作格局从“机制大”向“内容广”延伸,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统战的新优势,增强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话语权。
新时代以来,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工作领域更加宽广,呈现出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文化统战的独特优势,利用文化上的认同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团结和思想共识。为此,必须按照习近平文化思想所明确的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与任务书,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一体学习领会、一体贯彻落实,打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统战工作的联结渠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
(三)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发挥海外统一战线争取人心的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目标,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4](P34),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新时代统一战线要不断巩固和发展两个范围联盟。在国际社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是发挥新时代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的重要内容。开展文化统战工作,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可以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讲好统一战线故事,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方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国际社会传播好中国声音,本身就具有统战意义。要注重讲好“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故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民族团结故事、宗教和谐故事、“一国两制”故事等,把我们的制度优势、发展优势真正转化为话语优势。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华文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为国际社会提供了解中国的平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做好新时代文化统战工作,要弘扬立己达人的精神,增强文明成果的普惠性。一是加强话语体系建设,针对国外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信息接纳特点,做好话语体系转化衔接工作;二是创新叙事方式,用更多“寻常百姓”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来表达中华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内涵,引发外国民众对中国发展的关注、对世界发展的理性思考;三是加强与国内外新媒体、新平台、新业态的深度合作,用“共建”的方式实现“共赢”的传播效果。秉持中华文化的理性思维、开放胸襟和世界情怀,新时代文化统战工作将在更广阔的空间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在文明互鉴中相知相亲、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朝向“美美与共”的愿景携手前行。
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统战工作原理,回答统一战线“为什么能”的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蕴含着丰富的统一战线的原理和智慧。但是,世界上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像中国这样,将统一战线形成为一种理论,成为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重要法宝乃至强大法宝。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开创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新篇章,实现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究其原因,就在于统一战线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在基本原理和具体智慧上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相通。那么,就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研究和挖掘统一战线的原理和智慧,阐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能够实现中国化的内在原因,充分回答统一战线“为什么能”的根本问题。
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团结合作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美好风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一理念与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丰富哲学思想高度契合,尤其体现在“和合”哲学中,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心灵及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协调处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智慧的结晶。
“和合”理念源自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和”原指乐声之间的相互应和,之后就从物与物的和谐上升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地等一切事物的和谐。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我们民族的理想正在于此,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也正基于此。”[5](P150)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合”并非各个层面整齐划一、完全一致,而是包容多样性和差异性在内的和谐共生、多元并存。更重要的是,和合思想不仅代表着古人对和谐世界的向往,同时也提供了实现和谐的辩证思维方式。“尚和合”主要强调各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相互对立与冲突、继而融合趋同的辩证过程,形成了贵中尚和、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方法论原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讲求天人合一的本体论世界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讲求“和而不同”的道德品格;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追求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在国与国的关系上,追求保合太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集中体现在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古代大同社会理想之间的价值契合。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则集中体现在“全世界无产阶级广泛联合”与中国古代“和合”思想之间的价值契合。正如“全世界无产阶级广泛联合”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一样,“和合”也是中国古代大同社会理想的实现方式。古代先贤期望通过构建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大同社会理想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强调以无产阶级为主体,通过阶级联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成为统一战线追求大团结大联合的理论基础。中华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是大同世界的终极状态和实现路径,成为统一战线追求大团结大联合的思想基础。二者共同提供了深入认识统一战线本质的有力工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遵循统一战线的基本规律。
三、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导,挖掘统战工作智慧,回答新时代统一战线“如何更能”的问题
新时代以来,统一战线面临的时和势、肩负的使命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迫切要求统一战线在“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更能”,充分发挥强大法宝作用。因此,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研究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工作的原理和智慧,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统战话语体系,打造一套具有统战特色的价值观念系统,不断增强统一战线的感召力。
坚持“第二个结合”,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统战话语体系。要在“第二个结合”的指导下,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识,运用其中的原理和智慧来完善统战话语体系,凝聚最大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处世哲学和行为方式,对统一战线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时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统一战线的影响愈加显著。因此,有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系统梳理统一战线的特质、主题、职能、任务、方式方法,在贴合人民群众的基础上推动统一战线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例如,用“和合”思想阐释统一战线的团结文化特质,用包容和合思想阐释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用得道多助思想阐释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根本职能,用同异思想阐释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用义利思想阐释坚持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统一战线的包容性,推动统一战线学的内涵式发展,而且可以更好地解释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消除西方理论的偏见与误读。
坚持“第二个结合”,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打造具有统战特色的价值观念系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统一战线的理论体系,对其中蕴含的原理和智慧加以阐释和申发。为此,可以从中华文化的同心圆模型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内而外区分为三个观念系统,分别是政治认同层面的大一统、社会认同层面的家国情、文化认同层面的天下观。大一统观念包括天下为公、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四海一家、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求同存异等具体内容,是阐释“两个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治国理政理念的重要思想资源。家国情观念包括天下一家、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经邦济世、明德弘道、义利兼顾、以和为贵、讲信修睦、同根同源等具体内容,是阐释多党合作文化、民族团结文化、宗教和顺文化、党外知识分子报国文化、民营经济人士信义文化、海内外同胞同根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天下观观念包括天下大同、保合太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守中致和、共生并进、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具体内容,是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型国际关系、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观的重要思想资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来阐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举措、阐释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不仅能更好地解释统战工作,提升统战工作的文化认同感,也可以促进统一战线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增强统一战线的感召力。
总之,新时代统一战线“如何更能”,就是要在坚持“第二个结合”的基础上,充分研究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工作的原理和智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统战话语体系,打造具有统战特色的价值观念系统,不断推动新时代统一战线发展壮大。
四、用文化统战构建两个范围的联盟,回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统一战线“怎样才能”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统一战线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的作用更加重要。”[6]越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就越需要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让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理解并共享中华文化。面对“西强东弱”与“东升西降”交织的世界格局,新时代统一战线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大陆范围内和大陆范围外两个范围的联盟,扎实做好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的团结引导工作。要进一步做好海外统一战线工作,壮大知华友华力量。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如何巩固和提升海外华人尤其是新生代海外华人的中华文化认同,更好发挥海外华人在文化沟通交流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如何在文化交流碰撞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必须重视的新课题。
面向国际社会开展文化统战工作,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是更好发挥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天下为公”理念和大同社会理想,具有超越国界的普遍性和吸引力。传播并形成这一文化共识,有助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增强中国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进而形成更广泛的国际联盟。
面向国际社会开展文化统战工作,开辟了统战工作新领域。在中国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国内外都有人习惯于用西方理论来解读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导致了很多误解和误读。它们过于强调统一战线的工具性价值,将之视为完成党和国家需要的政策工具,而忽略了统一战线的内在价值。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化统战工作,不断拓展统一战线的丰富内涵,凝聚海内外人心和力量,服务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
做好海外统战工作,要传播好中华文化的天下观。天下观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共通性。天下观的最高理想是天下大同,追求世界永久和平与全人类的幸福安康,是中华文化始终一贯、最大最高远的政治理想。天下观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阐释世界、建设世界的中国话语体系,对于破除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模式和“文明冲突论”的观念魔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文化统战工作中传播天下观,一定意义上就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就是传播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仅有助于展示中国形象,还能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营造更好的国际环境。
结语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要坚持“两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工作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统战的新优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新时代统战工作。毛泽东指出:“文化革命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并为它们服务的。在中国,文化革命,和政治革命同样,有一个统一战线。”[7](P699)文化统战作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党凝聚人心和力量、实现海内外大团结的关键之举,更是在国际舞台上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举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有机结合,赋予新时代统一战线新的思想内涵发展方向。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新时代统一战线要用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激活内在的深层次的力量,不断筑牢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陈喜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推进文化统战和统战文化工作[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1).
[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二〇二四年七月十八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24-07-22(001).
[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6]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伟力[N].人民日报,2022-07-31(001).
[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原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XUdidLDKifWB9lFueBR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