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屹、郑文升提交关于加快打造“洪山+大学”共同体、持续推动“三区”融合发展的议案 

作者:统战部 编辑:万红霞 发布日期:2021-12-24 浏览次数:

近年来,洪山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建设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在加快推动高校校区、科技园区、街道社区(以下简称“三区”)融合发展等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建设经验。先后建立了区校定期互访、区级领导“七个一”挂点联系、领导小组定期调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设机制;签订了100余项区校合作协议,32个重点区校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建成各类科创平台达134个,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3家,孵化器总面积突破60万㎡,创意天地、烽火创新谷、融创智谷等一批创新园区蓬勃发展,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建设呈现多点发力、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为持续推动“三区”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顶层设计执行力度不足。近年来,我区围绕大学之城建设编制了多项规划,既有理论高度,也有指导措施。但部分重点规划如中央创智区规划等,在具体工作实践过程中统筹力度不够,落地落细不够,缺乏执行力,导致目前规划实施的进度和成效与预期仍有较大差距。

2、“三区”融合发展亮点和重点项目不多。重点功能区及创新园区建设中,缺乏一批科技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的高新项目和龙头企业;受规划、资金、市场等因素影响,部分大学周边区域及科研院所自有土地,开发建设进展不快,制约了片区整体规划的顺利实施;由于辖区多个关键节点地块被市级平台收储,部分前期规划的区校合作项目面临困境,有的甚至暂时搁置。

3、高校科研院所成果就地转化少、难度大。尽管辖区高校科技成果数量较多,但高校科技成果精准转化较难,市场层面缺乏优质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高校层面缺乏顶尖的技术转移机构,人力层面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人才,这些都成为科技成果精准转化的制约因素。

4、中央创智区设施老化、管理落后。中央创智区内的大部分写字楼宇年代久远,不论是规模和档次,还是服务水平与现今的发展需求都不相适应,而新的高标准5A级写字楼数量有限,有的尚在建设之中,其效益作用还需时日。按照经济普查统计情况,原商住两用式的楼宇中企业数已锐减,企业入住率明显下滑。例如:樱花大厦原入住300多户企业,现只有100余户;阜华大厦中的企业数锐减一半以上。

建议: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发挥“龙头企业+大学”引领示范作用。全力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集聚,加快构建以高校科研为基础、龙头企业为主体、市场应用为导向的产业创新体系。突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与优质企业、资本要素深度对接,推动龙头企业牵头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创新资源,加快建设高水平产业创新联合体。围绕创新链优化提升产业链,引导龙头企业在高校院所周边规划布局创新楼宇、产业园区,重点推动华中科学生态城等重大项目建设,以示范引领促进集聚发展,逐步打造产业特色鲜明、技术优势明显、创新要素集聚、服务功能完善的环大学创新经济带。

2、加快释放区域创新潜能,全力建设区校合作科技园区。立足服务全市国家科创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多校一园、区校共建、区建校用等合作模式,引导辖区高校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结合所在区域定位、产业布局,建设各具特色、开放协同的大学科技园区。重点在青菱生态科技新城、中央创智区、南湖城市副中心等功能区域,以推进湖北洪山实验室研究大楼及产业大楼、武大科技园、理工大孵化器、地大双创中心等创新项目为契机,鼓励院士专家、高校师生创办一批科技型企业入驻,实现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全力打造以推动科技创新提能、产业转型提升为主要功能的大学科技示范园区。

3、优化“三区”融合发展环境,推动区校资源互利共享。加强对“洪山+大学”共同体建设的组织谋划,建立由区级领导挂帅,区发改局、科经局、大学之城办、财政局、商务局、人力资源局等部门和相关街道协调联动的推进机制,统筹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资源,推动“三区”融合建设项目,努力形成宜创、宜业、宜居的创新创业环境。大力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找准高校优势学科技术孵化点,帮助湖北洪山实验室等与洪山创新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性科研机构做大做强,全力提升区域创新策源能力。深入推进“学子留汉”工程,完善高层次人才住房支持、配偶就业、子女就学、医疗服务等一体化保障服务体系,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一流创新团队和优秀大学生在洪山工作、投资、兴业、生活。深入挖掘校友资源,持续打造“校友经济”品牌。完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创业服务等资源布局,鼓励科技企业、科技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积极参与“三区”融合创新项目。健全高校公共设施共建共享机制,推动高校科研设施、文体设施、信息资源向社会有序开放共享。

4、深入挖掘高校文化底蕴,发展大学之城文创产业带。依托街道口城市综合体建设,基于环绕着的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学元素,重点打造大学之城文化展示区,建设大学之城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和演播大厅,配合“书香”特色建筑、文化设施、旅游项目,形成文创旅游休闲产业新品牌。依托环华师文化教育产业带、环地大珠宝创意设计产业带、环理工大智能制造设计产业带、环华农观光休闲创意产业带、环体院文化体育产业带、环黄家湖生态研学产业带,聚焦出版传媒、动漫游戏、数字娱乐、电子竞技、创意设计、时尚消费、教育培训、咨询策划等重点方向,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武汉市洪山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议案,领衔人姓名:张屹,附议人姓名:郑文升)